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,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,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,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,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。
促进农民持续增收,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,也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关键。从小处看,腰包鼓不鼓,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幸福;从全局看,农民收入增长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,助力实现共同富裕。
近年来,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各项增收促进行动,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。数据显示,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,实际增长7.6%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.39∶1。农民收入增长,进一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,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也要看到,当前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近些年,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,传统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。尽管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有了较好基础,但主体不强、链条短,带动能力弱、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。此外,据中国气象局预测,今后几年自然灾害的极端性、突发性或许更加突出,也会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。
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,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。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,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、农林牧渔并举、产加销贯通、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。我国地大物博,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。要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、精深加工协同发展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、手工作坊、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,打造乡土特色品牌,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、产业优势。面对新的消费需求,着力挖掘农业多种功能、乡村多元价值,发展生态旅游、森林康养、休闲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,带动农民持续增收。
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,多措并举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。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,是农民增收的大头。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要双管齐下,既充分实现家门口就业,又有效引导外出务工。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,推广订单、定向、定岗培训模式。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,培育壮大劳务品牌。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,可积极推广以工代赈,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。
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,增加财产性收入。土地、林地、房屋集体资产等是重要的农村资源资产。不过,长期以来这些资源资产规模化利用程度不高。应鼓励探索多种方式,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、闲置房屋、“四荒地”等资源资产本地配资,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效率,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金观平)